新媒体对品牌传播的营销策略
1、传统媒体知道要变革,但变革在哪里?传统企业的销售渠道、产品设计等需要变革,但变革在哪里?其他巨头的变革转型是否可以借鉴?传统媒体和传统企业发生的这一切困惑、茫然、失措等等,都是新媒体惹得祸。这是挑战,同时也是机遇。
2、世界巨头们都在发生什么呢?先看看软件巨头微软,在2000年推出.net战略,在2005年推出LIVE战略,在今年收购雅虎的肥皂剧,这一切都是微软在加快“软件+服务”战略;再看看硬件巨头诺基亚,通过控制手机终端,整合互联网资源,向用户推送移动互联网服务,这是“硬件+服务”的战略转型,已经明确宣称自己是一家互联网公司了;电信运营商巨头韩国SK电信亲自脱鞋下水,成立以web2.0为核心业务的子公司,独立运作互联网产品并取得成功,然后利用移动母公司在移动网络的优势,整合子公司互联网资源,向用户提供服务;另一家电信运营商巨头 Vodafone利用自己移动网络的优势,整合Web2.0资源,通过定制手机向用户推送服务,合作伙伴包括MySpace、eBUY、YouTube 等。
3、即使是新媒体的显著代表互联网产业,内部也在产业整合。先看看世界互联网巨头 Google,通过并购整合内容/应用服务,通过涉足移动终端软硬件来加强自己在移动互联网的话语权,甚至谋划电信运营。Google整合全球信息,成为产业融合的领军者。再看看国内互联网巨头腾讯,以“为用户提供一站式在线生活服务”作为自己的战略目标,并基于此完成了业务布局,构建了QQ、腾讯网(QQ.com)、QQ游戏以及拍拍网这四大网络平台,形成中国规模最大的网络社区。
4、以用户为中心的理念成为各界转型的核心。这都是面向2.0的转型,包括移动2.0、报业2.0、电视2.0……这种变革会呈现三种特征:以用户为核心、产业融合、互联网成为战略重心。
5、所有的这些2.0是否应该有个统一的定义?刘兴亮给出的定义是:“2.0是以用户为核心的开放性应用服务。”这个定义有三个关键词:用户为核心、开放性、应用服务。
6、2.0的启示与趋势:争夺产业主导权。全球2.0产业生态各方的博弈已经开始,在2.0的角逐实质上是对未来产业生态的主导权的争夺。
7、拥抱新媒体新时代。新媒体不是威胁,而是机遇。让我们接受它、拥抱它、珍惜它!
8、顺应这种趋势,要做到几个变化:从“描述一种功能”到“讲述一个故事”,从“满足一种需求”到“成就一种梦想”,从“顺应游戏规则”到“打破游戏规则”,从“U.S.P理论”到“与众不同的定位”。
9、变被动为主动。不要等到被冲击的七零八落时,不要等到竞争对手已经抢先时,自己才想到去做些什么。
10、具体操作时,不要迷信自己的能力,多多利用外脑。具体操作手段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私下交流
新媒体营销包括哪些
1. 微博营销:
微博营销是指通过微博平台为商家、个人等创造价值而执行的一种营销方式,也是指商家或个人通过微博平台发现并满足用户的各类需求的商业行为方式。
2. 微信营销:
微信营销是网络经济时代企业营销模式的一种创新,是伴随着微信的火热而兴起的一种网络营销方式。微信不存在距离的限制,用户注册微信后,可与周围同样注册的“朋友”形成一种联系,用户订阅自己所需的信息,商家通过提供用户需要的信息,推广自己的产品,从而实现点对点的营销,比较突出的如体验式微营销。
3. 视频营销:
以创意视频的方式,将产品信息移入视频短片中,被大众化所吸收,也不会造成太大的用户群体排斥性,也容易被用户群体所接受。
4. 软文营销:
软文广告顾名思义,它是相对于硬性广告而言,由企业的市场策划人员或广告公司的文案人员来负责撰写的“文字广告”。
5. 体验式微营销:
体验式微营销以用户体验为主,以移动互联网 为主要沟通平台,配合传统网络媒体和大众媒体,通过有策略、可管理、持续性的O2O线上线下互动沟通,建立和转化、强化顾客关系,实现客户价值的一系列过程。
体验式微营销(Has experience marketing)站在消费者的感官(Sense)、情感(Feel)、思考(Think)、行动(Act)、关联(Relate)五个方面,重新定义、设计营销的思考方式。
6. 电子邮件营销:
是以订阅的方式将行业及产品信息通过电子邮件的方式提供给所需要的用户,以此建立与用户之间的信任与信赖关系。
7. 即时通讯营销:
利用互联网即时聊天工具进行推广宣传的营销方式。
8. 病毒式营销: 病毒营销模式来自网络营销,利用用户口碑相传的原理,是通过用户之间自发进行的,费用低的营销手段。
9. BBS营销:
这个应用的已经很普遍了,尤其是对于个人站长,大部分到门户站论坛灌水同时留下自己网站的链接,每天都能带来几百IP。
10. 博客营销:
博客营销是建立企业博客或个人博客,用于企业与用户之间的互动交流以及企业文化的体现,一般以诸如行业评论、工作感想、心情随笔和专业技术等作为企业博客内容,使用户更加信赖企业深化品牌影响力。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