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什葛尔女郎》赏析与探讨?
多年前,在一次电视访谈中,不记得是访谈词作者还是曲作者,被问及这首歌的创作动机时,作者回答的大意是说,他真在喀什葛尔的街上,突然看到一个带着面纱的美女,那种惊艳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这首歌的动机以及感觉就来自于那一刹那的审美激动。
这是一首经典的男高音作品,看了一下网上记录的谱子,感觉调都不太合适。至今,在声乐教材上没有看到这首作品的收录(也许是自己孤陋寡闻)。我们的很多教材永远都是滞后于现实的。虽然很多年来一直惦记着这首歌,在自己的男声声乐审美记忆中,一搜索,这首歌就会跳出来。这一方面是源于自己对于新疆风格的作品的偏好,另一方面是由于作者的那一次访谈给我的想象。那种男性看美女时的刹那,成就了一首动人的艺术作品,很浪漫,很传奇,很符合我们对于艺术创作动机的想象。
事实上,每一首作品都有一个故事或者一个事件,不管是有情节的还是没有情节的。声乐作品,尤其是艺术歌曲在把握瞬间情绪和情感方面有独特的优势。一方面是源于形式结构的短小;另一方面是歌曲的歌词有一种让情绪和情感具象化的作用,听者容易把握和感知,让音乐审美的门槛降低,但是又能够获得音乐审美独特的体验。我们说出的情感总是过于直白,写出的情感总是过于虚幻,只有唱出的情感让人们觉得真是实在,而且,表达的更加到位。这是声乐流行或者具有欣赏大众化的基础。
视频是录音,因此听起来有自如轻松的美,但是缺乏心动和激。只要是上台演唱过的人都知道,无论是看别人表演还是自己表演,现场真唱和录音感觉是不完全不一样的。在台上更加投入忘情用心,而那种投入和专注和忘我正是拨动欣赏着审美心理的手指。在我的审美评价中,戴玉强的高音是不太适合唱这种突发于幻想和惊艳的艺术歌曲的。这歌听起来像赞歌,但是实际上唱成情歌的处理会让乐境更加美不胜收。戴玉强的嗓音过于戏剧了。如果是一个柔美的抒情男高音演唱我认为效果会更好。不能因为是用新疆风格的旋律特点写作的艺术歌曲,就唱的民族味十足。也许他是为了突出民族风格才吧嗓子唱的又响又亮吧,目前没有听到过纯美声抒情男高音演绎的版本,估计也没有。总之,这首歌在我的审美世界里不应该是这样演绎的。
我们那么多优秀的歌者,在媒体上能听到的却少之又少,好的艺术歌曲也只有在比赛的时候能听到一些,但是比赛选手们为了保险和拿高分,都会选择比较保守且具有技术难度的保留曲目,这种为演出创作的艺术歌曲如果没有技术上的高难度的话,一般不会被选择。而演出的曲目技术性又不需要太高,否则大众接受会有些困难。因此,只能在音乐厅的一些专场音乐会中会听到一些。通常媒体上的声乐演唱不是为会议演出就是为某个主题服务。审美性往往被逼到艺术的最底部甚至跟根本看不到。流行歌曲在这一点上倒是比较好,什么样的作品都有出道的可能性。
目前,无论是网络还是电视,(除了央视音乐台偶尔推出的艺术歌曲)基本已让位给了流行歌曲,要卖钱嘛,只能迎合大众。不过话又说回来,美声艺术歌曲本来就是小众艺术,我们不可能让一个社会的大众具有少数人的审美情怀。可是然而,大众俗世的审美需要和情感流通总归不是人类应该追求的方向吧?作为人,总要向着某些抽象而更能拓展精神世界的审美层面前行吧?我们的国家,艺术家,学校,为这些这样的前行在努力吗?目前至少没看到。
还好,文化部每年春节还算推出一台艺术水准相对高和纯的晚会。不过,这对于一个需要普及艺术歌曲的国家来说,杯水车薪都算不上。虽然也有艺术歌曲进入大学校园的义演活动,但是这对于提升青年人的声乐审美素养没有实质性意义。因为不是一个系统工程,就像风一样,吹过就完了,交响乐的普及也一样。
什么时候,我们的每一个城市都有免费的音乐厅,让大家随时能够有机会聆听到在大街上,商业街听不到的声音艺术呢?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