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市场推销 > 正文内容

市场营销的出发点是(市场营销的出发点是什么)

2023-04-29 01:45:14市场推销1

市场营销的出发点?

人的需要和欲望是市场营销学的出发点。所谓需要(Needs),是指人们没有得到某些基本满足的感受状态。人们在生活中,为了生存与发展,会有食品、衣服、住所、安全、爱情以及其他一些东西的需要。当这些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时,会使人的自身生理与心理产生各种不适反应,出现饥饿感、寒冷感、不安全感等,导致人的生理与心理机能的紧张与变化,人们必然想方设法去满足这些需要,以缓解这种不适感。这些需要存在于人类自身的生理结构和情感中,不是社会和营销者所能创造的,但可用不同的方式使其得到满足。

欲望(Wants)是指人们想得到这些基本需要的具体物的愿望。例如,一个人想要一个汉堡包以充饥;想要一件名牌西装以吸引人们的目光,提高自己的审美品位;想到电影院看一场电影,以充实自己的业余生活等。

需求(Demands)是指人们有能力购买并且愿意购买某个具体商品的欲望。当具有购买能力时,欲望才能转换成需求。大多数人想拥有一辆轿车,但只有少数人能够并愿意购买一辆。因此公司不仅要估量有多少人想要本公司的商品,更重要的是应该了解有多少人真正愿意并且有能力购买。

什么是市场营销组合的基本出发点?

需求是市场营销的基本出发点。

市场营销要求企业要研究和分析市场,以顾客的消费需求为出发点来决定自己的经营方向,并组织产品的生产和销售。需求成为引导企业开展生产经营活动的出发点。

企业只有生产顾客需要和受欢迎的产品,才能在市场上顺利的实现交换,从而保证企业在收回资本的同时能够获取利润。

什么是市场营销的立足和出发点?

人的需要和欲望是市场营销学的出发点。所谓需要(Needs),是指人们没有得到某些基本满足的感受状态。人们在生活中,为了生存与发展,会有食品、衣服、住所、安全、爱情以及其他一些东西的需要。当这些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时,会使人的自身生理与心理产生各种不适反应,出现饥饿感、寒冷感、不安全感等,导致人的生理与心理机能的紧张与变化,人们必然想方设法去满足这些需要,以缓解这种不适感。这些需要存在于人类自身的生理结构和情感中,不是社会和营销者所能创造的,但可用不同的方式使其得到满足。

欲望(Wants)是指人们想得到这些基本需要的具体物的愿望。例如,一个人想要一个汉堡包以充饥;想要一件名牌西装以吸引人们的目光,提高自己的审美品位;想到电影院看一场电影,以充实自己的业余生活等。需求(Demands)是指人们有能力购买并且愿意购买某个具体商品的欲望。当具有购买能力时,欲望才能转换成需求。大多数人想拥有一辆轿车,但只有少数人能够并愿意购买一辆。因此公司不仅要估量有多少人想要本公司的商品,更重要的是应该了解有多少人真正愿意并且有能力购买。

社会市场营销观念的出发点?

答,市场营销观念的根源出发点是“需求引导消费”。

飞利浦-科特勒的市场营销学,主要内容就是对于人的各种不同维度的需求,自己如何让需求转化为消费行为的研究。

例如,人有直接需求,间接需求和潜在需求的区分。

营销转化方式有痒点营销和痛点营销的区分。

其核心出发点,都是“需求引导消费”。

企业的出发点是?

企业“出发点”应该只有一个,那就是顾客的利益。企业管理会实际上三个“出发点”,是企业管理处于三个不同阶段时,管理者需要思考的方向。

出发点之一:政策与法律法规

随着文明的进步,法律法规将会使社会发展更加有序,而有序的社会,将会反作用于法制法规的健全。如果管理者想要自己的企业长久发展而不是短暂的“投机”的话,那么从创办企业开始,就应该要严格遵循法律的约束以及产业领域的法规。

至于政策方面,显而易见,中国是一个注重发展的国家,各个职能部门所颁布的产业政策,都是领先于产业并且能够指导产业发展的。能够学习政策、读懂政策、贴近政策,必然会让自己的企业处于一个“多助”的态势当中,也可以让企业保持在一个业内的领先者的位置。

出发点之二:开源

开源、获得市场,是企业生存、发展必须要做的事情,在当今全球化背景下,市场随时处于一个动态变化当中。政治、气候、灾害……,不可抗力出现的随机性越来越强。并且目前我们还要面临着“疫情常态化”的一个客观市场现象,这也就导致企业的管理者必须要在“开源”问题上做非常深入且细致的思考。

“长计划、短安排”,是六零、七零后们学生时代经常被老师教导的概念,这个概念同时非常适用于现在的企业开源思考。我们需要有一个长远的规划,但是同时,我们也必须准备好随时应对突发状况——用动态的角度去理解市场,时刻提醒自己“唯易不变”,这才是一个管理者必须具备的战略眼光。

出发点之三:节流

投入与产出是很容易被想到的概念,但是节流并不是指简单的“省钱”,很多时候,成本可以省,但是费用是不应该被“砍掉的”。企业需要节流,但是节流并不是目的,否则企业就没有办下去的必要了。节流的关键字应当在于“有效控制且不影响企业发展”,否则,只会陷入自缚手脚的境地。

儒学的基本出发点是?

百家争鸣,即战国时期各种思想流派众多,后世有“九流十家”之说,即儒、墨、法、道、名、阴阳、兵、农、纵横、小说,然可观者九,小说家乃稗官野史,不足以登大雅之堂。一般来讲,百家争鸣都有其根源问题,特别是儒、墨、道、法诸家,它们的根源主要有两个:一是面对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大规模的频繁战争给社会政治造成巨大混乱,如何“措天下于衽席之上,解黎民于倒悬之中”;二是面对价值信仰体系的崩塌,应该如何重构民众的精神信仰。面对这两大问题,各家的不同思维路向、理论学说开始轮番登上历史舞台。

儒家学说的创始人是孔子,其思想核心是仁;第二个代表人物是孟子,他将孔子的仁正式完善成了“仁政”,“仁政”是孟子思想的核心。二者的代表文献是《论语》、《孟子》。而荀子则是儒家学说的“另类”。

首先,儒家学说,上承阴阳之变(研究天道的学说),下启明人伦教化(研究人道的学说)。儒家紧紧围绕“轻天道,重人道”这一重大课题,最终建立起一套有关人伦教化的学说。我们知道,只要有人的地方,就会存在人道,存在矛盾,且问题还会层出不穷。而研究探索人道,务必坚持以人为本来解决矛盾,处理问题。不过,随着旧矛盾的解决了,新问题又开始出现了。因此,自儒家学说诞生之日起,人们一直延续地研究探索人道问题,进行理论创新,避免一刀切。

其次,儒家推崇仁义。孔子开创儒家学派,建立以“仁”为核心的学派,随后孟子又建立以“仁义”为核心的学说,而荀子则建立以“礼”为核心的学说。

仁、义、礼的基本要求为:仁者,公也,爱也;义者,正也,宜也;礼者,别也,理也,敬也,养也。用现代语言来讲,就是公而忘私,奉献爱心;主持正义,言行得宜;辨别是非,袭常缘理,敬而无失,调养情欲。

再次,儒家遵古袭常,是文化传承的典范。我们知道,儒家始修尧舜之道,效法文王武王。不过,儒家这种倾向性,会导致文化传承有余、文化创新不足。《史记·太史公自序》云:“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李白《嘲鲁儒》也云:“鲁叟谈五经,白发死章句。问以经济策,茫如坠烟雾。”这些儒者死守章句、皓首穷经、脱离实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当然,只要将儒家的这种倾向加以调整,以文化传承为基础、文化创新为主导,才会日日新,苟日新,日日新。

孟子提出“性善论”、“尽心知天”之说,直探人性之根本,为孔子主张的道德原则和“为政以德”的政治理念奠定基础。

《滕文公》云:“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道出了孟子“仁政”思想与其哲学基础两者之间的从属关系。孟子认为自己那一整套社会政治理想是能够在现实生活中得到贯彻实施的,是因为“人性本善”:“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告子》)。眺然人们“口之于味也,有同者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办,那么,“至于心”,难道就“独无所同然乎?”孟子指出:“人们的心当然有其研同然”,其中“同然”,就是“谓理也,义也,圣人先得我心之所固然耳。故理义之悦我心,犹当豢之悦我口”(《告子》)。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和“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了。而这四“心”又是仁、义、礼、智之“端”,“人之有是四端,犹其有四体也”(《公孙丑》)。之后,孟子将这“不忍人之心”推广到政治上,就是不忍人之政,即仁政。尧、舜、文王等圣人、先王都是些性最善的人,因此成为实施仁政的典范。

不过,孟子认为“人性善”仅说明行施“仁政”具备了一定的可能性,而并非是行施“仁政”的现实,只有“尽心、知天”才能够保证“仁政”得以实行。他认为,通过主体自觉的修养功夫(如于寡欲、养心、求放心、养气、反身而诚等)实现人生完满的价值,以此解决人们的信仰危机(尤其对治甚嚣尘上的功利主义和唯我主义)。社会政治领域;又主张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施仁政,行王道,将政治纳入道德范围,因此孟子是从“仁”或“为政以德”层面来继承和发展孔子的理论。孟子认为,这种修养应该是高标准、严要求的。就如“界之教人射,必志于毅”。对当涂者不注重修养,不力行仁政的状况,孟子难忍心头的一腔悲愤:“仁之胜不仁也,犹水胜火。今之为仁者,犹以一杯水救一车薪之火也”(《告子》)。

为了证明“仁政”是可以实现的,孟子通过历史寻找依据作为一代儒宗,孟子对儒家经典了若指掌。东汉赵歧称孟子“治儒术之道,通五经,尤长于《诗》、《书》”(《孟子题辞》)。《孟子》七篇中言《书》凡二十九,言《诗》凡三十五,引礼论礼凡二十三。《四书集注》引程子言:“孟子曰:‘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可以久则久,可以速则速。’故知《易》者莫如孟子。又曰:‘王者之迹熄而诗亡,诗亡然而春秋作。’故知《春秋》者莫如孟子。”

而荀子,则站在现实主义的立场上,认为现实经验的人性是恶的,即“性恶论”,因此他强调应该加强后天的学习与圣人的教化,通过礼乐制度来规范人们的行为,实现“人皆可为尧舜”的道德追求。荀子说“学不可以已”,也强调“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也主张通过实践实现“致知”,而“致知”既要需要累积,又需通贯。从而实现荀子所论“大儒”应具备的“知统明类”的标准。

《史记》载有荀卿著书的目的:“嫉浊世之政,亡国乱君相属,不遂大道而营于巫祝,信禨祥,鄙儒小拘,如庄周等又猾稽乱俗,于是推儒、墨、道德之行事兴坏,序列着数万言”。

什么是礼仪的出发点?

自律的原则,这是礼仪的出发点。

礼:是尊重别人,仪:是形式,恰到好处的表现出你对他人的尊重。礼和仪就是基础和出发点。学习、应用礼仪,最重要的就是要自我要求,自我约束,自我对照,自我反省,自我检查。自律就是自我约束,按照礼仪规范严格要求自己,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

论文出发点是啥?

论点不仅对文章起着统帅的作用,还决定着文章的价值.在论文写作过程中,论点是选择和组织材料的依据,也是论证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长征出发点是哪里?

长征出发地:

1、第一支部队:中央红军(后称红一方面军),长征第一渡:于都

1934年10月10日晚,中央各革命根据地的工农红军分别从福建的长汀和江西的瑞金等地出发,开往于都集结。10月17日至20日,中央红军主力等从于都河(贡水)的8个渡口渡河,开始长征。1935年10月19日到达陕西的吴起镇(今吴起县),历时1年,经11个省,行程二万五千里。出发时人数为8.6万人,到达陕北只剩约7千人。

2、第二支部队:红25军,长征出发地:河南罗山何家冲

1934年11月16日,红25军奉中央军委副主席周恩来的命令,由何家冲出发,向平汉铁路以西转移,开始长征。1935年9月15日到达陕西延川永坪镇,同陕甘红军会师,合编为红十五军团,成为第一支到达陕北的红军部队。历时10个月,转战4省,行程近万余里。出发时人数为2980多人,10月19日,与到达陕北的中央红军会师时为3400余人。

3、第三支部队:红四方面军,长征出发地:四川苍溪

1935年5月,红军第四方面军从四川苍溪县塔山湾(现更名为“红军渡”)等地渡过嘉陵江向西出发,策应中央红军,开始长征。1936年10月8日到达甘肃会宁,与红一方面军会师。历时近1年半,途经4省,曾三过草地,行程1万余里。出发时为8万余人,到达陕北剩3.3万人。

4、第四支部队:红2.6军团(后称红二方面军),长征出发地:湖南桑植

1935年11月19日,在贺龙、任弼时率领下,从湖南桑植县刘家坪出发开始长征,于1936年6月在西康甘孜与红四方面军会师。两军会师后,红二、红六军团改编为红二方面军。10月22日到达宁夏会宁的兴隆镇、将台堡,与红一方面军会师。历时11个月,途经8省,行程1.6万余里。出发时共2.1万人,到达陕北剩1.3万余人。

什么服务是企业的出发点?

优质的,高效的和对客户有长期发展的服务是企业的出发点也是落脚点。企业要发展必须有自己的企业文化和为客户服务的意识,只有这样子客户才能认可企业,接受企业,企业方可做大做强的,不能一味迎合客户,而没有企业的特色,那样被市场经济所淘汰。

企业只有把客户的需要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企业才可以有强的竞争力,企业才可以生存下去。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

本文链接:http://www.we978.com/sctx/98742226.html

标签: {$t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