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公司高净值客群
最近身边的人说起香港保险的人越来越多,而且由多年前的质疑口吻转为询问。听说,香港新保单中大陆游客贡献接近1/5,2014年有望达到百亿,趋势有增无减。听说,虽然大陆保险界对香港保险口诛笔伐,但内地保险业监管鲜见明晰表态。听说,不少内地从业人员干脆内外通吃卖猪仔,香港保险由此暗度陈仓。更看到有官方媒体如广州某报,也在说“香港保险确实好啊!”面对“便宜很多、范围更广”的香港保险,大陆业界和消费者,该何去何从?1香港保险“便宜”在哪儿?“便宜”似乎是香港港保险吃香的首要原因。先看香港保险便宜的原因,业界普遍分析有三:一是其价格计算中,人口死亡率、发病率等采用发达地区的人口数据,赔付率低;二是投资范围广、经验丰富,投资类产品的收益足以补贴;三是运营成本低。前两点不足为奇,第三点“运营成本”有点意思、值得探讨。如其中的纯运营成本、营销成本、销售成本、管理成本、赔付成本等,分析对比如下。说到“纯运营成本”,有些内地同仁非常不服:我们有移动展业,自动核保和电子保单又快又省钱,成本肯定更低!香港有吗?确实,内陆保险业界首创的“移动展业”快捷高效低成本,香港――乃至全世界都鲜有耳闻。但每单节省的成本寥寥,即便量大不过千万级,无法抵消其它如营销、销售、管理、赔付动辄上亿的成本。2内地保险需更多投市场教育的成本内陆市场首先要解决“该不该买保险”等消费者教育问题,香港对保险的接受和认知程度高,保险公司无需在市场教育方面投入太多,从而优化成本结构。内陆的职业培训中,“保险功能与意义”等教育内容吞噬了成本,推高了保险价格。内陆市场尚处于发展初期,似乎这也是没办法的事儿。那么这块成本咱也就认了?换句话说,如果有办法让消费者接受保险快一点、早一点,成本也会低一些――羊毛,终究还是要出在羊身上,用高价格买保险,等同于让消费者为自己的“不懂”买单。3香港保险从业者普遍名校毕业与营销相关的另一个成本――或者说价格黑洞,就是销售成本,例如大进大出的销售人员,职业素养跟不上消费者成长。从业者给人的印象,仍然是“大妈”。与笔者相熟的一个香港团队长,本人出自英国名校,手下30余人均为香港大学、中文大学、浸会大学、香港理工等亚洲知名院校,高素质的人才意味着培训成本的低廉、稳定的高收入和低流失。这些落差的后果,就是销售成本中,不得不考虑人力置换增加的成本消耗。在这一点上,保监会终于开始要求“大专”学历,不得不说是一种妥协的进步。但愿保险公司的基层,不要再用发挥擅长的灵活、变通来虚与委蛇。4渠道管理能力侵占了成本销售渠道的能力不足,也带来了另一个成本消耗的大项:管理成本据不完全统计,从内外勤人力比的角度来看,香港保险(1:15~20)优于内陆(1:5~10)。内外勤知识结构、职业技能、文化背景的反差,带来巨大的沟通成本,在没有更强能力的管理人才、编制受限的窘境下,只好通过临时工等形式来救急。“临时工”心态传染给不少代理人,现实压垮了梦想的时候,“捞一把就走”、“赚快钱”的潜意识,加上保险公司金钱观的强力宣传,导致了保单品质下降、续期缴费不理想。而保险恰恰需要长期交费才有利润――既然赚不到未来的钱,那就提高价格、短期少赔一点吧!5道德水平也会影响保费价格在香港保险的销售过程中,签约的环节则相对复杂、繁琐,比如“面签”要求一定要到保险公司谈话、询问。类似的场景可在香港电影《夺命金》中看到,要求客户复述风险条款并有录音。内地保险销售中也有品质控制环节,但明显有漏洞可资利用。两相比较,香港的原则是“严进宽出”,理赔简单便捷,而内陆则恰恰相反,在业绩指标的重压下,变成“宽进严出”,前有误导,后必纠纷,进而恶性循环。又比如限定条件没那么苛刻,相当于保险公司在告诉客户:在我眼中你是好人。而内地保险公司的条款中的种种严格限制,给人的感觉是在说:假设客户都是带有恶意目的的坏人。好人坏人保费一样,也就是说:多数好人得为少数坏人带来的成本增加而买单!买卖双方相互忽悠的结果,就是理赔成本增加,进而被精算师们计入成本,推高保险价格同时,还互相视为坏人,承保条款中的种种限定越来越苛刻,让人越来越不舒服。购买香港保险的时间成本并不低,得亲自跑去香港、手续繁杂。然而令人尴尬的是,买香港保险的多是时间比金钱还宝贵的“高端客户”,他们并不觉得繁冗的手续、不厌其烦的风险确认是障碍!反观之下,我们的保险销售培训中却充斥着“尽量简单、尽快签单,避免夜长梦多”的论调。不少营销员担心要体检、怕客户嫌烦而丢单,宁愿不做高额保单。去香港买保险的客户选择的平均保费支出都在2、3万以上,愿意花费数十万上百万甚至千万也属平常。而据国内《2014高净值客户心灵投资报告》显示:中国内地600万资产以上的高净值人群,购买内地保险人均保险花销仅为1.3万元。看上去是人们对香港保险更加信任和青睐,更愿意为投入回报高的香港保险多掏钱,即便手续较内地繁琐。6真正看重的是“安全感”上文提到的《2014高净值客户心灵投资报告》中还显示:高端人群保险意识更强、购买意愿更高,更倾向于国际保险公司而非中资。据香港业界行家自己分析:监管清晰透明是重要的制度因素。香港保险业的监管给人信心,而且投诉渠道多,可以充分保护消费者利益,给客户带来心理上的极大安全感。尽管多年来赴港投保人数一路攀升,去年新保单已超过10万份,但2014年1-3月仅有有4单投诉!两地保险的真正差距在哪里?答案不言而喻,是“安全感”!香港人秉承的西方管理思维、更重视规则,一旦制定就无条件遵守,执行极为到位,甚至会被我们认为刻板、不懂变通。如果遇到例外,或修改规则,如不能修改多数情况下宁愿放弃。相比之下,目前内陆法律法规包括行业规章尚不够健全的情况下,东方思维中的灵活变通,在保险行业中被发挥到极致,一方面促进了快速发展,另一方面也留下了很多隐患。“营销员跟我说以前在老家得病,查不出来,投保时不讲也没事儿――这种说法让我害怕”某高管说。保险行业在人们的心目中本该“保守”,这并不是坏事。如“破例”等“灵活变通”在人们心目中几乎等同于“破坏规矩”,甚至是内外串通,无形中令人担忧。尤其是在结果导向的经营理念下,过程几被无视,“只要有保费,我不管你怎么来的”的说法不绝于耳。这与成熟法治社会中的“程序正义”、“尊重规则”背道而驰,也是高端客群远离内陆的原因之一。如“严进宽出”的过程严苛,等于是说前面的繁琐,未来的理赔将变得简便,这意味着取得了信任和尊严。对于高端客户而言,有时候也觉得内地的产品和服务不错,但是提供产品和服务的过程却让人觉得不爽,“高端客户”更需要的用户体验:尊重、面子、专业,内地保险公司没有给出来,人家不跑才怪。香港保险可以总结出来的优势,除了便宜、保险功能多范围广、认定标准宽松之外,还有180天全额赔付、无免责、自杀免责短、不可抗辩等,总体给人的感觉是“这才是有面子的保险”。而且监管处罚比内陆更为严酷,钻空子难度更高。
扩展阅读:【保险】怎么买,哪个好,手把手教你避开保险的这些坑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