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营销对象 > 正文内容

如何看待“跨界”?跨界带来的视野更重要还是坚持一件事情更值得选择?

2022-05-20 19:16:47营销对象1

由于自己10多年的职业生涯中有一些“跨界”的切实体会,这里把经过和感想共享给大家,供参考。

第一次跨界:从文科生到理工男我是一个文科生(本科学习外语,研究生学习管理学),毕业时怀着对高新技术企业的景仰,以非技术岗位进入了软件开发公司。

进入公司后,看着攻城狮们面对着屏幕上一行行跳动的字节,时而键盘翻飞,时而自言自语,时而冥思苦想,时而拍案而起……作为非技术人员,脸上是惊诧的,眼神是崇拜的,内心是羡慕的。经过多番权衡,下定决心开始利用自己的休息时间自学代码、理解式样、查找资料、模仿示范代码、请教同事……

自己也算是一个可以静下心来理解设计式样、探索代码机制、不断试错练习的人,每天和攻城狮一起下班。下班之后,背着沉甸甸的笔记本回到宿舍,只要有时间就用来理解式样、死磕代码……数组、对象、类、接口、封装、继承、多态……啃大部头书,查英文资料,模仿示范代码,每天很充实。

慢慢地,终于知道了面向对象编程,终于理解了Oracle数据库,终于看懂了MVC,终于明白了J2EE架构……其中经历了测试,经历了编程,经历了设计……慢慢地蜕变为一名理工男。

这是我职业生涯中的第一次“跨界”。这次跨界的结果是,我能够与攻城狮们共进退,对软件开发本身从技术层面有了深刻的体会和感悟。与攻城狮们沟通的时候,知道他们的关注重点和思维逻辑,知道他们的忧虑和担心,知道他们真正的苦与乐。这给此后的工作奠定了很好的基础,毕竟自己也曾经是一名攻城狮。

第二次跨界:从工程师到咨询师如上所述,毕业后一直在中日两国从事软件开发,包括技术和管理两个方面。在多年的软件开发过程中,深刻地感受到在纯软件开发公司的重大局限:基本上只能从事IT流程中的中下游工程:比如基本设计、详细设计,以后后续的编程、测试、维护,及时能接触到需求分析,也仅仅是在已经确定了基本框架之后的需求定义。而很难接触到源流工程(或者叫超上游工程):IT系统化计划、IT系统化构想、IT战略以及业务流程梳理、业务战略甚至企业经营战略。

就像儒家出世之道一样: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需要一步一步先前走。在IT流程中,把握了中下游工程之后,还可以往上走:向需求靠拢,向业务靠拢,向战略靠拢。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了解到:为什么要有这样的系统需求?这样的系统能给业务带来什么效益?这样的系统最终能为企业经营贡献怎样的价值?

带着这样的探求之心,我进入了咨询公司,并在咨询业界摸爬滚打多年。由于咨询公司高强度的工作节奏、广范围的业务内容、以及高档次的汇报对象,让自己的视野变得更加开阔,也让自己更多地去思考企业面对的各种本质性的、源流性的问题。应该说,从工程师到咨询师的蜕变,给我在视野、阅历、思维方式等方面带来了质的飞跃,也给今后的创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第三次跨界:从传统IT到人工智能

变化似乎总在发生。2013年左右,在从事IT咨询的时候,接触到了最前沿的人工智能技术,决定投身到“人工智能”大潮中去。为此,通读中、美、日在人工智能方面的调查报告,从总体上理解人工智能的发展概况、技术领域、应用场景以及实际案例;在基础技术领域了解技术的核心要素,包括自然语言处理、语义理解、语音识别、机器视觉、机器学习、深度神经网络等。对于全新的人工智能领域,投入很多精力去学习和实践。

在从中、美、日的对比以及自身可以利用的资源中,最终选择了机器人作为创业领域。为了更好更快地融入到机器人以及人工智能这个全新的领域,除了日常业务以外,我还开始全方面多角度地捕捉前沿信息,还独自运营微信公众号《机器人大王》,主要聚焦于日本机器人以及人工智能方面的话题,不断学习新的知识,不断思考新的应用。

从一名文科生蜕变为为理工男,再由工程师成长为咨询师,并从传统IT领域进入机器人和人工智能领域,最后由打工仔转变为创业者……每一次“跨界”都是一次蜕变,而每一次蜕变都伴随着更广的视野、更新的世界,以及更大的挑战。但是,整个过程有一个自认为非常重要的条件:不完全抛弃既往,比较充分地利用了上一阶段获得的资源和经验。

这里并不是鼓动大家努力去“跨界”,因为不能利用现有资源和经验的跨界容易成为没有胜算的冒险,对此前的时间也是一种浪费。跨界本身不是目的,条条道路通罗马,跨界仅仅是前往“罗马”的一条道路而已。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

本文链接:http://www.we978.com/yxdx/209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