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营销对象 > 正文内容

“冰山理论”是谁提出的理论?

2023-08-05 03:59:48营销对象1

“冰山理论”是谁提出的理论?

当前学术界较多应用“冰山模型”对教师的素质或胜任力特征进行分析。“冰山模型”从精神分析学派的冰山理论发展而来,由心理学家McClelland1973年提出,认为个体素质可划分为海平面的冰山上部分和深藏海平面下的冰山下部分。

冰山上部分是外在表现,包括知识和技能,相对而言比较容易通过培训来改变;冰山下部分是人的内在部分,包括社会角色、自我形象、特质和动机,不太容易观察,也不太容易通过外界的影响而改变,但却对人的行为表现起着关键性的作用。Spencer.L.M和Spencer.S.M(1993)通过20年的研究和应用,对麦克利兰的冰山模型中冰山下部分进行了改进,认为冰山下部分是动机、特质和自我概念。

“知识”、“技能”和“动机”的内涵与日常理解一致;“特质”指一个人的身心特征,以及对情境与信息的持续反应;“自我概念”指一个人的态度、价值观、以及自我印象。冰山下部分的“动机”“特质”“自我概念”是一个人所具有的潜在特质,深层且持久,能预测一个人在复杂的工作情境及担当重任时的行为表现。

营销4s理论是谁提出的?

是指清华、北大总裁班授课专家刘东明提出的社会化媒体营销的“趣味、利益、互动和个性化”这四个原则。

4Is营销理论不仅是电商社会化媒体营销的实施理论基础,更是电商营销突围方向,帮助企业强化营销深度。

原则一:趣味(interesting)

目前互联网产品立足点多数集中在“娱乐”二字,这在以充满趣味的文字、图片和视频展现内容,砰片化时代下的社会化媒体更是如此,枯燥、官方的话题已经逐渐被网民所摒弃,缺乏趣味性的话题,网友将告而远之,没有转发分享的传播内容将不再有营销价值。

原则二:利益(interests)

利益指的是给企业社会化媒体粉丝关注和分享的理由,也是刺激信息交互的催化剂,无论是话题还是活动,都需要能够深入网友内心。企业通常会策划活动或话题投票的方式给粉丝带去利益,主要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万面,即能满足其内心需求的事物。比如天猫新浪微博会定期发送商家的促销信息和优惠活动。

原则三:互动(interaction)

与令人厌恶的传统广告相比,互动是社会化媒体营销的最大特性,企业可以通过平台与目标用户直接对话,及时回复反馈的问题,且能够感知到用户对企业的评价和好感度。这是传统报纸杂志无法媲美的,互动是企业进入用户内心世界的桥梁,也是赢得用户的必经之路。

原则四:个性化(individuality)

作为自营媒体,社会化媒体与传统的平面媒体最大的区别在于它具有生命力,是一个鲜活的个体,拥有自己的性格和态度。企业需要将自身的特点和文化,使用个性化的言语,让我们的媒体鹤立群雄,摆脱惯用的模式、采用左脑思想,反其道而行之。

4r营销理论是谁提出的?

艾略特·艾登伯格(Elliott Ettenberg)——2001年在其《4R营销》一书中提出4R营销理论。唐·舒尔茨(Don E. Schuhz)在4C营销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4R营销理论。

4R营销理论是以关系营销为核心,注重企业和客户关系的长期互动,重在建立顾客忠诚的一种理论。它既从厂商的利益出发又兼顾消费者的需求,是一个更为实际、有效的营销制胜术。

ABC理论是谁提出的?

ABC理论(又称情绪ABC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创建的理论。

该理论认为激发事件A(activating event 的第一个英文字母)只是引发情绪和行为后果C(consequence的第一个英文字母)的间接原因,而引起C的直接原因则是个体对激发事件A的认知和评价而产生的信念B(belief的第一个英文字母)。

中文名

情绪ABC理论

类 型

心理学理论

创建者

埃利斯

A代指

Antecedent)指事情的前因

C代指

Consequence)指事情的后果

B代指

信念和我们对情境的评价

从众理论是谁提出的?

从众心理(conformist mentality)从众心理即指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而实验表明只有很少的人保持了独立性,没有被从众,所以从众心理是大部分个体普遍所有的心理现象。从众和服从:谢利夫、阿希以及米尔格拉姆的研究为这一领域的研究树立了一系列榜样,同时也为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对于从众(conformity)这一概念,不同的心理学家的观点不尽相同。心理学家迈尔斯( Myers) 认为从众是个体在真实的或想象的团体压力下改变行为与信念的倾向。而Stephen Franzoi则把从众定义为对知觉到的团体压力的一种屈服倾向。尽管表达上有差异,但都指出了这一概念的实质,即从众是一种在压力之下发生行为改变的倾向。有关从众的经典研究有两项,一个是谢立夫(Sherif 1935)的团体规范形成的研究,

另一个是阿希(Solomon Asch 1951)的线段判断实验。谢立夫有关规范形成的研究:最早对从众行为进行实验研究的是出生于土耳其的心理学家谢立夫,1935年谢立夫发表了他的有关团体规范如何形成的研究报告。在这篇报告中,他明确反对做为美国心理学奠基人之一的F·奥尔波特关于群体问题的观点,认为团体不是个体的简单组合,团体大于个体之和。

认知理论是谁提出的?

首先艾利斯(Albert Ellis)提出了认知的“ABC情绪理论框架”,即:真实发生的事件,人们如何思考、信念、自我告知和评估其所遭遇的事件和人们思考、信念、自我告知和评估此事件的情绪结果。

然后认知模式的理论基础是贝克等提出的情绪障碍认知理论。

认知理论原来建立在格式塔心理学的基础上,在这种意义上也被称为“场的理论”。代表人物有托尔曼,其理论要点集中在1932年发表的《动物和人的有目的的行为》一文。

disc理论是谁提出的?

DISC这个理论是一种“人类行为语言”,其基础为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莫尔顿·马斯顿博士(Dr. William Moulton Marston)在1928年出版的著作《Emotions of Normal People》(常人的情绪)。

冰山理论是谁提出的?

“冰山理论”是根据弗洛伊德、海明威和萨提亚在各自领域将“冰山理论”提出并加以应用到心理学界、文学界、管理学界、医学界等,传播广泛。

补充: 弗洛伊德的冰山理论: 弗洛伊德的认为:人的人格有意识的层面只是这个冰山的尖角,其实人的心理行为当中的绝大部分是冰山下面那个巨大的三角形底部,那是看不见的,但正是这看不见的部分决定着人类的行为,包括战争、法西斯,人跟人之间的恶劣的争斗,如此等等。

海明威的冰山理论: 1932年,海明威在他的纪实性作品《午后之死》中,第一次把文学创作比做漂浮在大洋上的冰山,他说:“冰山运动之雄伟壮观,是因为他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文学作品中,文字和形象是所谓的“八分之一”,而情感和思想是所谓的“八分之七”。前两者是具体可见的,后两者是寓于前两者之中的。后来,大家在研究任何文学作品的时候,总是首先要搞清楚水下的“八分之七”,因为这一部分是冰山的基础。 萨摩亚的冰山理论: 萨提亚的冰山理论,实际上是一个隐喻,它指一个人的“自我”就像一座冰山一样,我们能看到的只是表面很少的一部分——行为,而更大一部分的内在世界却藏在更深层次,不为人所见,恰如冰山。

心理治疗师需要做的工作往往是透过来访者的表面行为,去探索来访者的内在冰山,从中寻找出解决之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冰山,认识到自己的冰山,你的人生就会改变。 萨提亚用了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这就像一座漂浮在水面上的巨大冰山,能够被外界看到的行为表现或应对方式,只是露在水面上很小的一部分,而暗涌在水面之下更大的山体,则是长期压抑并被我们忽略的“内在”。揭开冰山的秘密,我们会看到生命中的渴望、期待、观点和感受,看到真正的自我。

弦理论是谁提出的?

美国 弦理论的雏形是在1968年由Gabriele Veneziano发现。他原本是要找能描述原子核内的强作用力的数学 弦理论公式,然后在一本老旧的数学书里找到了有200年之久的欧拉公式(Euler's Function),这公式能够成功的描述他所要求解的强作用力。

然而进一步将这公式理解为一小段类似橡皮筋那样可扭曲抖动的有弹性的“线段”却是在不久后由Leonard Susskind(李奥纳特·苏士侃)所发现,这在日后则发展出“弦理论”

anc理论是谁提出的?

1933年,德国物理学家 Paul Lueg首次提出主动降噪(ANC)概念odec 信号链得以产生。主动降噪ANC则是通过侦听背景噪声,利用芯片与算法模型计算噪声声波并生成反相声波,利用声波叠加抵消原理达到降噪效果。

自此,一场耳机行业“革命”的浪潮被掀起。ADI一直保持着与业界。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

本文链接:http://www.we978.com/yxdx/988132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