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营销对象 > 正文内容

7p营销理论有哪些方面? 体谅模式理论的观点有?

2023-08-08 16:13:26营销对象1

7p营销理论有哪些方面?

7p营销理论有:

1、产品。 是指能够提供给市场被人们使用和消费并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任何东西,包括有形产品、服务、人员、组织、观念或它们的组合。

2、价格。是指顾客购买产品时的价格,包括折扣、支付期限等。

3、渠道。 所谓销售渠道是指在商品从生产企业流转到消费者手上的全过程中所经历的各个环节和推动力量之和。

4、促销。促销是公司或机构用以向目标市场通报自己的产品、服务、形象和理念,说服和提醒他们对公司产品和机构本身信任、支持和注意的任何沟通形式。

5、人员。 所有的人都直接或间接地被卷入某种服务的消费过程中。

6、过程。 服务通过一定的程序、机制以及活动得以实现的过程,是市场营销战略的一个关键要素。

7、物质环境。是指服务供给得以顺利传送的服务环境, 有形商品承载和表达服务的能力,当前消费者的无形消费体验,以及向潜在顾客传递消费满足感的能力。

体谅模式理论的观点有?

体谅模式

体谅模式是由英国德育专家迈克菲尔等人创建的一种德育模式。

基本信息该模式假定与人友好相处是人类的基本需要,满足这种需要是教育的首要职责。它以一系列的人际与社会情境问题启发学生的人际意识与社会意识,引导学生学会关心,学会体谅。体谅模式把道德情感的培养置于中心地位。按照麦克费尔的观点,道德教育的任务应当建立在体谅的基本核心之上。这种基本核心是所有的人自然具有的,而且“根据经验可以证实,人的相似之处是深刻的,人的不同之处是表面的”。对于道德发展来说,给机会表达隐藏于心中的敏感点,是至关重要的。

前景理论的观点?

前景理论,也叫展望理论(prospect theory)由丹尼尔·卡内曼和阿莫斯·特沃斯基教授提出,将心理学研究应用在经济学中,在不确定情况下的人为判断和决策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针对长期以来沿用的理性人假设,展望理论从实证研究出发,从人的心理特质、行为特征揭示了影响选择行为的非理性心理因素。

  很多学者研究风险以及不确定性条件下的决策,提出的模型非常多,其中最常用的被接受的理性选择模型是Von Neumann和Morgenstern(1953)发展的财富预期效用理论。该理论提供了数学化的公理,是一个标准化的模型(解决了当人们面对风险选择时他们应该怎样行动的问题),应用起来比较方便。但是在最近的几十年,该理论遇到了很多问题,它不能解释众多的异象,它的几个基础性的公理被实验数据所违背,这些问题也刺激了其它的一些试图解释风险或者不确定性条件下个人行为的理论的发展。前景理论(Prospect Theory)就是其中比较优秀的一个。

  前景理论认为人们通常不是从财富的角度考虑问题,而是从输赢的角度考虑,关心收益和损失的多少。

前景理论的产生

  前景理论(PT)首先由国外学者Kahneman和阿莫斯·特沃斯基(Amos Tversky)(1979)(用KT代表两个作者)明确的提出,他们认为个人在风险情形下的选择所展示出的特性和VonNeumann—Morgenstem的效用理论的基本原理是不相符的。

  一是他们发现和确定性的结果相比个人会低估概率性结果,他们称之为确定性效应(Certainty Effect)。KT还指出确定性效应导致了当选择中包含确定性收益时的风险厌恶以及当选择中包含确定性损失的风险寻求。

  二是他们还发现了孤立效应(Isolation Effect),即当个人面对在不同前景的选项中进行选择的问题时,他们会忽视所有前景所共有的部分。孤立效应会导致当一个前景的描述方法会改变个人决策者决策的变化。

  三是KT发现了反射效应(Reflection Effect),当正负前景的前景绝对值相等时,在负前景之间的选择和在正前景之间的选择呈现镜像关系。为了补偿这些VMUT所不能解释的关于个人行为的特征,KT提出了新模型PT。

前景理论的基本原理

  有学者将“前景理论”翻译为“预期理论”,在不同的风险预期条件下,人们的行为倾向是可以预测的。

“二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在确定的收益和“赌一把”之间,多数人会选择确定的好处。所谓“见好就收,落袋为安。称之为“确定效应”。

在确定的损失和“赌一把”之间,做一个抉择,多数人会选择“赌一把”。称之为“反射效应”。

白捡的100元所带来的快乐,难以抵消丢失100元所带来的痛苦。称之为“损失规避”。

很多人都买过彩票,虽然赢钱可能微乎其微,你的钱99.99%的可能支持福利事业和体育事业了,可还是有人心存侥幸搏小概率事件。称之为“迷恋小概率事件”。

多数人对得失的判断往往根据参照点决定,举例来说,在“其他人一年挣6万元你年收入7万元”和“其他人年收入为9万元你一年收入8万”的选择题中,大部分人会选择前者。称之为“参照依赖”。

  前景理论引申出的四个基本结论

1、大多数人在面临获利的时候是风险规避的(确定效应)

2、大多数人在面临损失的时候是风险喜好的(反射效应)   

3、大多数人对得失的判断往往根据参考点决定(参照依赖) 

4、大多数人对损失比对收益更敏感(损失效应) 

  简言之,人在面临获利时,不愿冒风险;而在面临损失时,人人都成了冒险家。损失的痛苦比获得所带来的喜悦更敏感,而损失和获利是相对于参照点而言的,改变评价事物时的参照点,就会改变对风险的态度。

前景理论的基本内容[1]

  风险决策的理论从最早的期望值理论,到后来的期望效用理论,但自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大量的实证研究充分展示了人的决策行为的复杂性,迫切需要新的理论分析、指导人的行为决策。卡尼曼和特威尔斯基在期望值理论和期望效用理论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大量心理学实证研究于1979年正式提出了新的关于风险决策的前景理论。

  前景理论认为人的决策过程分为两个阶段(随机事件的发生以及人对事件结果及相关信息的收集&整理为第一阶段,评估与决策为第二阶段。为了评估决策需要,人们通常在第一阶段对事件进行预处理,包括数据的整合、简化,但是不同的整合、简化方法会得到不同的事件及其组合,并导致人的非理性行为和框架依赖效应,即人对同一问题的最后决策的不一致。前景理论通过大量的实验和效用函数的运用,概括起来基本内容主要有四点:

  (1)人们不仅看重财富的绝对量,更加看重的是财富的变化量。

  (2)当人们面临条件相当的获得前景时更加倾向于实现风险规避)而面临条件相当的损失前景时更加倾向于风险趋向。

  (3)人们对损失和获得的敏感程度是不同的,人们对损失比对获得更敏感。即财富减少产生的痛苦与等量财富增加给人带来的快乐不相等!前者要大于后者。

  (4)前期的决策的实际结果会影响后期的风险态度和决策。前期盈利可以使人的风险偏好增强,还可以降低后期的损失;而前期的损失会加剧以后亏损的痛苦,风险厌恶程度也相应提高。

前景理论二定律

  面对风险决策,人们会选择躲避还是勇往直前?这当然不能简单绝对的回答,因为还要考虑到决策者所处的环境,企业状况等情况,我们先抛开这些条件来研究在只考虑风险本身的时候,人们的心理对决策的影响。这时候我们会得出很有意思的结论。

卡尼曼的前景理论有两大定律:

  (1)人们在面临获得时,往往小心翼翼,不愿冒风险;而在面对损失时,人人都变成了冒险家。

  (2)人们对损失和获得的敏感程度是不同的,损失的痛苦要远远大于获得的快乐。

  来看两个好玩的试验:一是有两个选择,A是肯定赢1000元,B是50%可能性赢得2000元,50%可能性什么也得不到。你会选择哪一个呢?大部分人会选A,这说明人是风险规避的。二是有这样两种选择,A是你肯定损失1000元,B是50%可能性损失2000元,50%可能性什么也不损失。结果大部分人会选B,这说明他们是风险偏好的。

可是我们仔细分析一下,这两个实验其实是一样的,只是玩了个文字游戏而已。第一个实验中假设你刚刚赢了2000元(以此为参照),那么如果你选了A就相当于肯定损失了1000元;选B50%可能性赢2000元就相当于50%可能性不损失钱,50%可能性什么也得不到就相当于50%可能性损失2000元。

这个似乎玩文字游戏的实验结论对管理决策是很有意义的。举个例子,一家公司面临两个决策,投资方案A肯定盈利200万元,投资方案B有50%的可能盈利300万元,50%的可能盈利100万元。这时候如果公司定的盈利目标比较低,不如说100万元,那么A方案看起来好像多赚了100万元,而B则要么刚好达到目标,要么多赚200万元。A和B都是获得,那么大多数人会选A方案。但要是公司定的目标比较高,比如是300万元,那么大多数人会选B方案,员工会抱着说不定会达到目标的心理,去拼一下。这说明老板(决策者)完全可以通过改变盈利目标来改变员工对待风险的态度。

前景理论还可以用来解释一些决策现象。比如群体在奖惩决策时,奖励往往是就低不就高,惩罚往往是就宽不就严。为什么会有这种向中间回归的趋向呢?可以这么解释:获奖励者并非大多数人,多少有奖金就可以了,重要的是名誉,多几块钱少几块钱人们不会太在意;受到惩罚者也非大多数人,名誉上已经惩罚了,物质上象征性地惩罚一下, 给人改过的机会。这就像中国古代的中庸之道,得饶人处且饶人。

前景理论对营销的启示

  一、对营销措施的启示

  把前景理论引入现实生活,我们可以得到非常合拍的验证,可以举出生动的例子。把这个理论引入营销学,应该注意各项营销措施,例如:

  1、在推出营销措施时,我们的措施要明确而实在,因为人们在面临获得时会注意规避风险,恐怕上当受骗,以为会中圈套。有时营销徒有虚名,有时好事不被看好。所以我们的营销方案要实在,我们对方案的宣传要明明白白。

  2、不要轻易取消以前的营销措施,因为人们在面临损失时是风险偏爱的,他们会感到吃了亏,来的不是时候,因此而对酒店的一切感到不信任,使酒店蒙受生意和信誉的双重损失。如果确实要有新的变动,可以采取改变营销办法的变通措施。

  3、在决定一项营销措施时,要考虑是否能够持续下去,因为人们对损失比对获得更敏感,如果取消以往的营销好处,人们会非常不满。把曾经有过的优惠去掉,还不如当初就根本没有。

  二、对营销宣传的启示

  营销宣传也是大有学问的。根据前景理论,分别经历两次获得所带来的高兴程度之和要大于把两个获得加起来一次所经历的高兴程度;而两个损失结合起来所带来的痛苦要小于分别经历这两次损失所带来的痛苦程度之和。因此,在营销宣传中要注意如下操作。

  1、如果有几项营销措施出台和宣传,应该把它们分别推出和宣传。

  2、如果有几个价格上调的收费项目,应该把它们放在一起推出和宣布。

  3、如果有一个大的好消息和一个小的坏消息,就应该一起推出,使其带来的快乐超过带来的痛苦。

  4、如果有一个大的坏消息和一个小的好消息,就应该分别推出,使好消息带来的快乐不致以被坏消息的痛苦所淹没。

前景理论的缺陷

  一是作为一个描述性的模型,前景理论具有描述性模型共有的缺点,和规范性模型(具有严格数学推导的模型)相比,它缺乏严格的理论和数学推导,只能对人们的行为进行描述,因此前景理论的研究也只能使其描述性越来越好,换句话说它只是说明了人们会怎样做,而没有告诉人们应该怎样做。

  二是前景理论的应用研究,尤其在我国的应用研究还不足,前景理论作为风险下决策的描述性模型,其应用价值非常大,应用范围也非常广,而目前的应用研究主要集中在金融市场上,因此应用范围方面还有待拓展。

前景理论的实例

  卡尼曼在做诺贝尔演讲时,特地谈到了一位华人学者的研究成果,他就是芝加哥大学商学院终身教授、中欧国际工商学院行为科学中心主任奚恺元教授。奚教授用心理学来研究经济学、市场学、决策学等学科的问题,是这个领域的主要学者之一。

  看上去很美---在差的物品上花更多的钱

  如果有两个匹萨,他们的配料和口味等其它方面完全相同,只不过一个比另外一个更大一点,你是不是愿意为大的匹萨支付更多的钱?

  答案似乎毫无疑问是肯定的。人应该都是理性的,对于好的东西和坏的东西,人们总是愿意为好的东西支付更多的钱。可是,在现实生活中,人的决策却并不总是如此英明。

  来看一个奚教授于1998 年发表的冰淇淋实验。现在有两杯哈根达斯冰淇淋,一杯冰淇淋A有7盎司,装在5盎司的杯子里面,看上去快要溢出来了;另一杯冰淇淋B是8盎司,但是装在了10盎司的杯子里,所以看上去还没装满。你愿意为哪一份冰淇淋付更多的钱呢?

  如果人们喜欢冰淇淋,那么8盎司的冰淇淋比7盎司多,如果人们喜欢杯子,那么10盎司的杯子也要比5盎司的大。可是实验结果表明,在分别判断的情况下(评点:也就是不能把这两杯冰淇淋放在一起比较,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种种决策所依据的参考信息往往是不充分的),人们反而愿意为分量少的冰淇淋付更多的钱。实验表明:平均来讲,人们愿意花2.26 美元买7盎司的冰淇淋,却只愿意用1.66 美元买8盎司的冰淇淋。

  这契合了卡尼曼等心理学家所描述的:人的理性是有限的。人们在做决策时,并不是去计算一个物品的真正价值,而是用某种比较容易评价的线索来判断。比如在冰淇淋实验中,人们其实是根据冰淇淋到底满不满来决定给不同的冰淇淋支付多少钱的。

  再来看一个奚教授做的餐具的实验。比方说现在有一家家具店正在清仓大甩卖,你看到一套餐具,有8个菜碟、8个汤碗和8个点心碟,共24件,每件都是完好无损的,那么你愿意支付多少钱买这套餐具呢?如果你看到另外一套餐具有40件,其中24件和刚刚提到的完全相同,而且完好无损,另外这套餐具中还有8个杯子和8个茶托,其中2个杯子和7个茶托都已经破损了。你又愿意为这套餐具付多少钱呢?结果表明,在只知道其中一套餐具的情况下,人们愿意为第一套餐具支付33美元,却只愿意为第二套餐具支付24美元。

  虽然第二套餐具比第一套多出了6个好的杯子和1个好的茶托,人们愿意支付的钱反而少了。因为到底24件和31件算是多,还是少,如果不互相比较是很难引起注意的,但是整套餐具到底完好无缺还是已经破损,却是很容易判断的。

  瞧,人们还是依据比较容易判断的线索做出判断的,尽管这并不划算。其实,大到联合国的公共决策都可能发生这种偏差。来看这样一个实验。比如说太平洋上有小岛遭受台风袭击,联合国决定到底给这个小岛支援多少钱。假设这个小岛上有1000 户居民,90%居民的房屋都被台风摧毁了。如果你是联合国的官员,你以为联合国应该支援多少钱呢?但假如这个岛上有18000 户居民,其中有10%居民的房子被摧毁了(你不知道前面一种情况),你又认为联合国应该支援多少钱呢?从客观的角度来讲,后面一种情况下的损失显然更大。可实验的结果显示,人们觉得在前面一种情况下,联合国需要支援1500 万美元,但在后面一种情况下,人们觉得联合国只需要支援1000 万美元。据说,这个实验从一般的市民到政府官员,屡试不爽。

营销理论有哪些?

一、4P理论

20世纪60年代,美国营销学者麦卡锡Jerome Mccarthy提出。其理论简述为产品(Product),价格(Price), 渠道(Place),促销( Promotion)四个词的首字母组合,4P是一整套关于营销组合的理论。大白话就是你要卖什么,卖多少钱,在哪儿能卖出去,怎么能卖得好。

二、4C理论

1990,由美国营销学家罗伯特劳特朋(Robert F. Lauterborn)提出。其理论简述为:4C即消费者(Consumer),成本(Cost),便利(Convenience),沟通(Communication)的组合,怎样解释,这个理论是跟4P对着来的,关于4C比较有名的四句话是: 忘掉产品,考虑消费者的需要和欲求;忘掉定价,考虑消费者为满足其需求愿意付出多少;忘掉渠道,考虑如何让消费者方便;忘掉促销,考虑如何同消费者进行双向沟通。

三、定位理论

20世纪70年代,由美国营销专家艾尔·里斯(Al Ries)与杰克·特劳特(Jack Trout)提出。其理论简述为:定位不是你对产品要做的事,定位是对预期客户要做的事。换句话说,你要在预期客户的头脑里给产品定位,确保产品在预期客户头脑里占据一个真正有价值的地位,使品牌成为某个类别或某种特性的代表品牌。这样当消费者产生相关需求时,便会将定位品牌作为首选,也就是说这个品牌占据了受众内心这个位置。定位理论不只对营销和广告有帮助,更是能够指导我们工作和生活的理论,比方说你要追一个妹纸,不是你自己要有多优秀,而是要在她心目中占据一个独一无二的位置。

四、 IMC(整合营销播)理论

20世纪90年代,由美国西北大学教授唐·E·舒尔茨(Don E.Schultz)提出。其理论简述为:IMC是Integrated Marketing Communications的缩写,中文翻译是整合营销传播,舒尔茨教授被誉为整合营销传播之父。整合营销传播理论称霸 21世纪营销很多年,当然是因为这个理论站得住脚,很有前瞻性,跟即将到来的互联网时代衔接毫无压力。具体概括IMC的关键点如下:

“★强调要以消费者资料库的建立为基础,重视数据的价值,这和大数据时代的核心理念不谋而合;

★重视“一致性”的声音,即通过不同的手段与方式传递一致的声音,这对全媒体时代的传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提出“关系营销”和“接触点管理”,拓宽了营销的视野,宏观角度,放眼于整个产业生态圈,微观角度,着眼于企业的产品和品牌与外界的每一个接触点,从公司内部员工,到专柜的售货员。

五、CCM(创意传播管理)理论

2012年,由北京大学教授陈刚提出。其理论简述为:CCM即Creative Communication Management的首字母缩写,中文是创意传播管理,CCM的核心传播点及关键价值点总结如下 ——

“★首次提出“数字生活空间“的概念,明确了互联网时代的营销主战场及理解消费者的认知基础;

★将企业的角色定位为“生活服务者”,这是具有前瞻性和颠覆性的,强调服务生态系统,如今的移动营销,O2O,其实都是企业在挖掘自身作为“生活服务者”的潜力;

★提出“沟通元”的概念,以及“创意管理”的理念,带有复制基因的最小传播力度及对由此组合衍生出的不同创意组合进行管理,正是如今互联网时代传播的核心。

功能理论的主要观点?

功能学派认为,任何一种文化现象,不论是抽象的社会现象,如社会制度、思想意识、风俗习惯等,还是具体的物质现象,如手杖、工具、器皿等,都有满足人类实际生活需要的作用,即都有一定的功能。它们中的每一个与其他现象都互相关联、互相作用,都是整体中不可分的一部分。但是,马林诺夫斯基和拉德克利夫─布朗在学术上又不尽相同。马林诺夫斯基偏重对人类生物需要的研究;拉德克利夫─布朗侧重“社会结构”的研究,因而后来人们习惯地把拉德克利夫─布朗的理论称为“结构-功能论”。他们的分歧使功能学派内部分为两个不同的传统。

30年代中期,中国燕京大学社会学系的一些学者,翻译和介绍了功能学派的一些主要著作,邀请拉德克利夫─布朗来中国讲学和辅导研究生,派研究人员去英国,直接受教于马林诺夫斯基。他们还参照功能主义方法对中国某些少数民族进行了调查研究。他们被称为中国功能学派。

动机分化理论的观点?

动机-分化理论,弗洛伊德、利铂、汤姆金斯和伊扎德等主张情绪具有动机的性质。其中以汤姆金斯和伊扎德为代表,建立了情绪的动机-分化理论。认为情绪是人格系统的核心动力。情绪特征来源于个体的生理结构,遗传是某种情绪的阈限特征和强度水平的决定因素。

认知是情绪产生的重要因素,但认知不等同于情绪,也不是其产生的唯一原因,只是参与情绪激活与调节的过程

伯克理论的主要观点?

埃德蒙•伯克是悲观的基督徒,认为世上有真正的恶魔,不公是不可避免的。 在伯克看来,人类社会最好的前景就是遵循历经时代而稳固的传统和习俗。他认 为法国大革命已经演变为一场颠覆传统和正当权威的暴力叛乱,而非追求代议、宪 法民主的改革运动,他批评大革命是企图切断复杂的人类社会关系的实验,也因此 沦为一场大灾难。      那些由抽象理想引发的变革尝试,导致了“那些注定要过辛劳生 活的人抱有虚假的希望和虚浮的期望”。在1790年出版的《对法国大革命的反思》 —书中,他将博爱称之为“伪善的胡扯”。

毛诗序的理论观点?

首先,《毛诗序》揭示了诗歌抒情与言志相统一的艺术本质。

其次,《诗大序》基于儒家的视角,特别重视以政教为核心的诗的社会作用。

再次,序文提出,“六义”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

总之,《诗大序》不仅仅是一种总结,对后来文学观念的发展,更是产生了深远影响。尽管这种影响很复杂,既有积极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但毕竟构成了儒家诗学传统的一个重要环节。

营销拐点论的观点?

拐点论有两种:

一是房价的绝对值是往下走的,从一个高的价位向下走,这是很多人理解的“拐点”。‘

二是指房价的增长速度大大减缓。拐点本来是数学上的一个术语,在生活中,拐点多用来说明某种情形持续上升一段时间后开始下降或回落。

所以,有了经济的拐点,放低长的拐点,以及股市的拐点。一般房地产拐点论是指2007年12月13日,在万科资助的“海螺行动II——中英解决城市低收入人群住房问题比较研究大会”上,接受记者采访时,王石提出的论点。 此论点一提出为房市带来很大的波动。

扩展资料

论点起源

2007年12月13日,在万科资助的“海螺行动II——中英解决城市低收入人群 比较研究大会”上,有人问王石:“10月以来,以广州为代表的一些楼市普遍遇冷,广州新建商品房的销售量下降严重,你是否认同楼市出现拐点的说法”

王石回答:“你问的问题和我们大会的主题没有什么关系,但是出于礼貌,我依然会回答你这个问题——是的”。“拐点论”于是新鲜出炉,在业内掀起了轩然大波,并对市场产生了巨大影响。这被普遍视为房地产界“拐点论”论争的起始点。

生命周期理论的主要理论观点?

        生命周期是一种非常有用的工具,标准的生命周期分析认为市场经历发展、成长、成熟、衰退几个阶段。然而,真实的情况要微妙得多,给那些真正理解这一过程的企业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同时也更好地对未来可能发生的危机进行规避。 

        有两种主要的生命周期方法——一种是传统的、相当机械的看待市场发展的观点(产品生命周期/行业生命周期);另外一种更富有挑战性,观察顾客需求是怎样随着时间演变而由不同的产品和技术来满足的(需求生命周期)。 

       产品/行业生命周期是一种非常有用的方法,能够帮助企业根据行业是否处于成长、成熟、衰退或其他状态来制定适当的战略。 

        这种方法假定,企业在生命周期中(发展、成长、成熟、衰退)每一阶段中的竞争状况是不同的。例如:发展——产品/服务由那些“早期采纳者“购买。他们对于价格不敏感,因此利润会很高。而另一方面,需要大量投资用于开发具有更好质量和大众化价格的产品,这又会侵蚀利润。 

       在这种方法中,由于假定事情必然会遵循一种即定的生命周期模式,这种方法可能导致可预测的而不是有创意的、革新的战略。 

        生命周期概念更有建设性的应用是需求生命周期理论。这个理论假定,顾客(个人、私有或公有企业)有某种特定的需求(娱乐、教育、运输、社交、交流信息等)希望能够得到满足。在不同的时候会有不同的产品来满足这些需求。 

        技术在不断发展,人口的统计特征随着时间而演变,政治环境则在不同的权力集团之间摇摆不定,消费者偏好也会改变。与其为了保卫特定的产品而战,倒不如为了确保你能够继续满足顾客需求而战。 

        许多电视机生产商看到了他们处于成熟的电视机市场上,却没有看到自己还处在一个正在不断成长中的家庭娱乐市场上。于是他们放弃了这个市场,眼睁睁地看着它同录像机、家庭电脑以及未来的HDTV(高清晰度电视)一道进入了爆炸式的成长中。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

本文链接:http://www.we978.com/yxdx/988141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