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理解校外培训机构登记为非营利性组织?
怎么理解校外培训机构登记为非营利性组织?
《双减》文件第13条显示,坚持从严审批机构,各地不再审批新的面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现有学科类培训机构统一登记为非营利性机构。对原备案的线上学科类培训机构,改为审批制。所谓“非营利性”,即举办者不得取得办学收益,办学结余全部用于办学,这意味着,校外学科类培训机构的利润或将极大程度上被限制。
“非营利性机构”,即不以营利为目的的机构/组织,所提供的服务具有福利性特征。它的目标通常是支持或处理个人关心或者公众关注的议题或事件。非营利性组织独立于政府(第一部门),企业(第二部门)之外的第三部门。
非营利组织所涉及的领域非常广,包括艺术、慈善、教育、政治、宗教、学术、环保等等。非营利组织的运作并不是为了产生利益。也有专家认为将非营利组织和企业区分开来的最主要差异是:非营利组织受到法律或道德约束,不能将盈余分配给拥有者或股东。
双减
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双减”政策指出,要全面压减作业总量和时长,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 。
8月,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印发专门通知,拟对各省“双减”工作落实进度每半月通报一次 。
提出意义
“双减”直接限制了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的规模,缩减了其进行课外培训的时长,对校外培训机构而言可谓是影响巨大。然而,治教培机构易,治教育焦虑难。
正如许多家长所担忧的,如果学生没有在学校享受到高质量的教育,没有改变现有的教育资源不均衡现状,教育领域内的“剧场效应”就不会消解,对培训的需求可能还会通过其他手段满足。守住学校这一主阵地就是守住“双减”的底线,只有守住底线,才能将“双减”落实到底。
社会影响
“双减”政策的实施,让教育行业大洗牌,大浪淘沙下,不少培训机构纷纷转向。家长们在长出一口气的同时,还有一部分人有点乐不起来了,那就是师范生以及刚考下教师资格证的“小白”们。
相关人士表示,近几年“教师岗”备受推崇,以至于教资考试的热度也不断攀升,不少人觉得即便不去公立学校任教,在教育培训机构当个老师也是不错的。“双减”政策来临,或将使教资考试出现短暂的降温现象。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双减
这是为了应对新出的双减政策:
根据于8月26日召开的北京市教育“双减”工作新闻发布会了解到,目前,国家层面的“营改非”工作相关政策文件,还没有正式出台(教育部、民政部正在研究“营改非”工作的相关政策)。
参考地方“营改非”工作政策:
北京市委社会工委委员、市民政局副局长赵学刚在北京市教育“双减”工作新闻发布会上提出,根据《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精神,“营改非”工作实行双重管理体制,教育部门作为业务主管单位,负责前置许可审批和日常业务管理;民政部门作为登记管理机关,负责法人登记和监督检查。
民办非企业单位法人登记主要有四个步骤:
一是申请,申请人在教育部门先取得《办学许可证》等批复文件,再向同级民政部门提出法人登记申请。
二是审查,民政部门审核所提交材料的真实性、合法性。
三是核准,民政部门依法作出准予登记的决定;不符合条件的要求作出补正。
四是发证,对符合要求的颁发法人登记证书,并及时予以公告。
小企业和大企业、营利组织和非营利组织在战略制定的思想和方法上并不存在太大的差别。这句话对吗?
是的,因为从战略上来说,也就是这一企业建立,肯定是为了要持久健康的经营活动下去。而大、小企业或者营利和非营利的区别,就关系到这一组织的具体经营策略和一切活动如何进行运转等具体细节方面。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