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组织营销 > 正文内容

去采访非营利组织的关于营销问题,应该怎么提问?

2021-12-10 02:30:57组织营销1

问问题如果有前后文场景前提那就更好,不然回答起来得先假设前置场景。


不知这个问题的意思是:你要采访的这个非营利组织他们营销做得很好,所以去取取经?还是意思是要找个营销高人采访一下问问非营利组织如何做营销?


先大致说说我的看法吧:我认为非营利组织,本身的运营也是要钱的,但是这个组织的更大意义是在于社会效益,所以我觉得有关非营利组织的营销,主要是研究非营利组织的企业化运营上,建议可以在以下几个点上多加关注:


1. 非营利组织的宣传定位
2. 非营利组织的企业化运营
3. 非营利组织通过对社会的贡献,从而可以获得政府支持的资源



等等,希望这些能启发到楼主的思路

公益营销不能做什么?

公益营销不能三俗,即庸俗 低俗 媚俗
公益营销不能以盈利为目的

公益营销作为一种企业营销方法,并不乏实际操作经验,大家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就借用了这种途径。很多事情似乎都停留在表面,学术界、营销咨询界及广大媒体、策划公司尚未自发地组织起来,去阐释公益营销的巨大意义,引起企业、政府及社会的重视并动员其参与,为创建现代市场体系去营造和睦的文化环境。
打着某种名义、某个幌子获取暴利的事情很多,例如,一些保健品企业、专科医院高举“公益”招牌,宣扬“解决亚健康”、“关爱女性”、“某某慈善工程”等,实为促销宣传口号而已。正所谓“好事不出门,恶名传千里”,社会传播最快的永远是那些不光彩的东西,于是人们开始顿悟“伪公益”背后巨大的目的性,慢慢地对“公益”该词也麻痹了。
这些问题不只存在于公益营销领域,其它行业、别的门类中也有这样的现象,最终的结果都是造成了经济学中“劣币逐良币”后果。当然,这不能说民众的认识过于感性,而是企业家、学者对公益营销的研究、解释太少。
1、公益营销给企业带来的好处
在今天竞争空前激烈的市场经营环境下,企业实施公益营销,将公益事业与企业战略相结合,既可以帮助企业协调好与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也可以切实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1.1改善企业的竞争环境
竞争环境导向型慈善行为理论认为,企业战略性慈善行为对竞争环境的四个方面都产生重要影响。首先,对要素条件将产生三个方面的影响:改善教育和培训状况,改善企业当地居民生活水平,有效提升所在地机构研发水平、行政机构效率、基础设施质量和自然资源生产效率。其次,从需求条件的角度看,影响本地市场规模,改善本地市场质量。再次,从企业战略与同业竞争的角度看,战略性企业慈善行为对于创建更具效率和公开透明的竞争环境十分重要。最后,从相关和支持性产业的角度看,战略性企业慈善行为可以推动簇群和支持性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1.2产品利益
公益营销给企业带来的产品利益具体可归纳为以下两点:
(1)促进产品的销售及商业推广
(2)获得消费者品牌认同感,巩固品牌定位
1.3组织利益
公益营销为企业带来的组织利益具体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实践企业公民,提高社会效益
(2)提升企业的形象和声誉
(3)吸引并留住消费者
由英国国际调研公司(Research International(UK) Ltd)所做的 1996 年工商界的一项消费者定性调研中特别提到:86% 的消费者倾向于购买与公益紧密结合的产品;86%的消费者认为他们相信为世界更美好而奋斗的公司具有更为积极的形象;64%的消费者认为公司应把公益营销作为标准商业实践的一部分。公司对社会公益的投入,也常常可以帮助维持老顾客的支持,以及加强与老客户的联系,很大程度上提高顾客的忠诚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4)提高企业吸引、激励和保留员工的能力
(5)融洽企业与公众的关系,增强对企业利益相关者的吸引力
2、公益营销给消费者带来的好处
公益营销给消费者带来的利益表现在:与行善相关的公益项目会让消费者对购买行为增加额外的感知价值(Webb&Mohr,1998);满足自身帮助社会的利他心理(Polonsky&Wood,
2001);为支持公益产品而减少对“花哨品”的购买,让自身的购买更理性,并降低选购转换至公益产品时的认知偏差(Strahilevitz&Myers,1998);使消费者获得区分竞争企业的能力(Barone,Miyazaki&Taylor,2000)。
3、公益营销给公益事业组织带来的好处
公益营销给公益事业带来的好处表现在:获得所需资金的新来源渠道和提高公众知晓度 (Caesar,1986;Varadarajan&Menon,1988);带来公益事业的低成本甚至零成本(Gayle,1999);所获得收入可用于个人捐赠者无法支持的公益事业机构运营费用及日常开支(Lowell,Silverman&Taliento,2001);消费者对公益营销是财政支持非营利组织的有效方式的积极认知(Patterson,1990-1991; Ross,Stutts&Patterson,1992)。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

本文链接:http://www.we978.com/zzyx/40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