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组织营销 > 正文内容

如何设计共的组织架构?

2021-12-21 14:13:22组织营销1

  组织架构(Organizational Structure)是指,一个组织整体的结构。是在企业管理要求、管控定位、管理模式及业务特征等多因素影响下,在企业内部组织资源、搭建流程、开展业务、落实管理的基本要素。

《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号——组织架构》指出,组织架构是指企业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股东(大)会决议、企业章程,结合本企业实际,明确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企业内部各层级机构设置、职责权限、人员编制、工作程序和相关要求的制度安排。
  

2类型

编辑

金字塔型

直线制 直线制是一种最早也是最简单的组织形式。它的特点是企业各级行政单位从上到下实行垂直领导,下属部门只接受一个上级的指令,各级主管负责人对所属单位的一切问题负责。厂部不另设职能机构(可设职能人员协助主管人工作),一切管理职能基本上都由行政主管自己执行。
  直线制组织结构的优点是:结构比较简单,责任分明,命令统一。缺点是:它要求行政负责人通晓多种知识和技能,亲自处理各种业务。这在业务比较复杂、企业规模比较大的情况下,把所有管理职能都集中到最高主管一人身上,显然是难以胜任的。因此,直线制只适用于规模较小,生产技术比较简单的企业,对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比较复杂的企业并不适宜。
  

职能制 职能制组织结构,是各级行政单位除主管负责人外,还相应地设立一些职能机构。如在厂长下面设立职能机构和人员,协助厂长从事职能管理工作。这种结构要求行政主管把相应的管理职责和权力交给相关的职能机构,各职能机构就有权在自己业务范围内向下级行政单位发号施令。
  因此,下级行政负责人除了接受上级行政主管人指挥外,还必须接受上级各职能机构的领导。

职能制的优点是能适应现代化工业企业生产技术比较复杂,管理工作比较精细的特点;能充分发挥职能机构的专业管理作用,减轻直线领导人员的工作负担。但缺点也很明显:它妨碍了必要的集中领导和统一指挥,形成了多头领导;不利于建立和健全各级行政负责人和职能科室的责任制,在中间管理层往往会出现有功大家抢,有过大家推的现象;另外,在上级行政领导和职能机构的指导和命令发生矛盾时,下级就无所适从,影响工作的正常进行,容易造成纪律松弛,生产管理秩序混乱。
  由于这种组织结构形式的明显的缺陷,现代企业一般都不采用职能制。

直线-职能制 直线-职能制,也叫生产区域制,或直线参谋制。它是在直线制和职能制的基础上,取长补短,吸取这两种形式的优点而建立起来的。目前,我们绝大多数企业都采用这种组织结构形式。
  这种组织结构形式是把企业管理机构和人员分为两类,一类是直线领导机构和人员,按命令统一原则对各级组织行使指挥权;另一类是职能机构和人员,按专业化原则,从事组织的各项职能管理工作。直线领导机构和人员在自己的职责范围内有一定的决定权和对所属下级的指挥权,并对自己部门的工作负全部责任。
  而职能机构和人员,则是直线指挥人员的参谋,不能对直接部门发号施令,只能进行业务指导。

直线-职能制的优点是:既保证了企业管理体系的集中统一,又可以在各级行政负责人的领导下,充分发挥各专业管理机构的作用。其缺点是:职能部门之间的协作和配合性较差,职能部门的许多工作要直接向上层领导报告请示才能处理,这一方面加重了上层领导的工作负担;另一方面也造成办事效率低。
  为了克服这些缺点,可以设立各种综合委员会,或建立各种会议制度,以协调各方面的工作,起到沟通作用,帮助高层领导出谋划策。

事业部制 事业部制最早是由美国通用汽车公司总裁斯隆于1924年提出的,故有“斯隆模型”之称,也叫“联邦分权化”,是一种高度(层)集权下的分权管理体制。
  它适用于规模庞大,品种繁多,技术复杂的大型企业,是国外较大的联合公司所采用的一种组织形式,近几年我国一些大型企业集团或公司也引进了这种组织结构形式。? 事业部制是分级管理 、分级核算、自负盈亏的一种形式,即一个公司按地区或按产品类别分成若干个事业部,从产品的设计,原料采购,成本核算,产品制造,一直到产品销售,均由事业部及所属工厂负责,实行单独核算,独立经营,公司总部只保留人事决策,预算控制和监督大权,并通过利润等指标对事业部进行控制。
  也有的事业部只负责指挥和组织生产,不负责采购和销售,实行生产和供销分立,但这种事业部正在被产品事业部所取代。还有的事业部则按区域来划分。

模拟分权制 这是一种介于直线职能制和事业部制之间的结构形式。许多大型企业,如连续生产的钢铁、化工企业由于产品品种或生产工艺过程所限,难以分解成几个独立的事业部。
  又由于企业的规模庞大,以致高层管理者感到采用其他组织形态都不容易管理,这时就出现了模拟分权组织结构形式。所谓模拟,就是要模拟事业部制的独立经营,单独核算,而不是真正的事业部,实际上是一个个“生产单位”。这些生产单位有自己的职能机构,享有尽可能大的自主权,负有“模拟性”的盈亏责任,目的是要调动他们的生产经营积极性,达到改善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目的。
  需要指出的是,各生产单位由于生产上的连续性,很难将它们截然分开,就以连续生产的石油化工为例,甲单位生产出来的产品直接就成为乙生产单位的原料,这当中无需停顿和中转。因此,它们之间的经济核算,只能依据企业内部的价格,而不是市场价格,也就是说这些生产单位没有自己独立的外部市场,这也是与事业部的差别所在。
  

模拟分权制的优点除了调动各生产单位的积极性外,就是解决企业规模过大不易管理的问题。高层管理人员将部分权力分给生产单位,减少了自己的行政事务,从而把精力集中到战略问题上来。其缺点是,不易为模拟的生产单位明确任务,造成考核上的困难;各生产单位领导人不易了解企业的全貌,在信息沟通和决策权力方面也存在着明显的缺陷。
  

矩阵制 在组织结构上,把既有按职能划分的垂直领导系统,又有按产品(项目)划分的横向领导关系的结构,称为矩阵组织结构。

矩阵制组织是为了改进直线职能制横向联系差,缺乏弹性的缺点而形成的一种组织形式。它的特点表现在围绕某项专门任务成立跨职能部门的专门机构上,例如组成一个专门的产品(项目)小组去从事新产品开发工作,在研究、设计、试验、制造各个不同阶段,由有关部门派人参加,力图做到条块结合,以协调有关部门的活动,保证任务的完成。
  这种组织结构形式是固定的,人员却是变动的,需要谁,谁就来,任务完成后就可以离开。项目小组和负责人也是临时组织和委任的。任务完成后就解散,有关人员回原单位工作。因此,这种组织结构非常适用于横向协作和攻关项目。

矩阵结构的优点是:机动、灵活,可随项目的开发与结束进行组织或解散;由于这种结构是根据项目组织的,任务清楚,目的明确,各方面有专长的人都是有备而来。
  因此在新的工作小组里,能沟通、融合,能把自己的工作同整体工作联系在一起,为攻克难关,解决问题而献计献策,由于从各方面抽调来的人员有信任感、荣誉感,使他们增加了责任感,激发了工作热情,促进了项目的实现;它还加强了不同部门之间的配合和信息交流,克服了直线职能结构中各部门互相脱节的现象。
  

矩阵结构的缺点是:项目负责人的责任大于权力,因为参加项目的人员都来自不同部门,隶属关系仍在原单位,只是为会战而来,所以项目负责人对他们管理困难,没有足够的激励手段与惩治手段,这种人员上的双重管理是矩阵结构的先天缺陷;由于项目组成人员来自各个职能部门,当任务完成以后,仍要回原单位,因而容易产生临时观念,对工作有一定影响。
  ?

矩阵结构适用于一些重大攻关项目。企业可用来完成涉及面广的、临时性的、复杂的重大工程项目或管理改革任务。特别适用于以开发与实验为主的单位,例如科学研究,尤其是应用性研究单位等。

扁平式

由彼得圣吉五项修炼的基础上,通过大量的个人学习特别是团队学习,形成的一种能够认识环境、适应环境、进而能够能动的作用于环境的有效组织。
   也可以说是通过培养弥漫于整个组织的学习气氛,充分发挥员工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有机的、高度柔性的、扁平的、符合人性的、能持续发展的组织。学习型组织为扁平化的圆锥型组织结构,金字塔式的棱角和等级没有了,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界限变得不再清晰,权力分层和等级差别的弱化,使个人或部门在一定程度上有了相对自由的空间,能有效地解决企业内部沟通的问题,因而学习型组织使企业面对市场的变化,不再是机械的和僵化的,而是“动”了起来。
  不过,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社会分工的趋势化,扁平化组织也会遇到越来越多的问题,在不断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当中,学习型组织“学习”的本质对人的要求将越来越高。如果您觉得正确或者采纳的话,麻烦给我好评哦,谢谢。

  - 基于流程的组织架构设计方法各个层级上的管理者都倾向于用组织架构图来进行管理。主流的认知是,高管只要能识别组织架构图上应当包括哪些小方框,然后把这些小方框排列成合理有序的层级,并且指派得力干将带领各部门前进,组织就能获得成功。正因如此,许多大的企业至少每年要对组织架构进行一次重大的调整。
  在之前领诺云端的文章中,我们讨论过以流程视角(横向)来审视组织相对于以组织架构图(纵向)来审视组织的优势。在重新设计组织架构时,采用横向思维还是纵向思维会得到截然不同的结果。组织架构重组的目的是提高组织绩效。而在大多数情况下,组织绩效的高低取决于跨职能流程(横向系统)的绩效。
  因此,组织架构重组应该以提高流程的效率和效能为目标。组织架构重组应当遵循以下两个步骤:1。 分析并重新设计组织的横向体系 – 即跨职能流程,使其满足客户需求,达成组织目标。2。 重新划定组织边界(重新设定汇报关系),以便为横向系统的高效运转提供支持。
  形式(组织架构)应该服从于功能(各个跨职能流程)。令人遗憾的是,很多组织在进行架构重组时,仅仅从纵向视角出发,只关注上下级之间的汇报关系,而未能真正理解组织横向系统的需求。从结果看,最槽糕的情形是,组织重组只优化了某个特定职能部门的绩效,却给横向系统和整个组织的绩效带来了不利影响;最好的情形是,组织架构重组“无心插柳”地改进了横向系统。
  然而,提升横向系统的效益实在太重要,以至于我们不能听天由命。组织设计的意义在于:如果我们期望组织能高效运作,我们就必须按照此目标去设计组织,确保她能高效运作。而设计工作的起点,便是理解跨职能流程(横向系统)的需求。工作是通过流程来完成的,流程应该驱动组织架构的设计。
  我们同样相信,组织设计(作为影响绩效的九大变量之一)不能以一张组织架构图作为其起点或终点。组织设计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在组织层面上,组织架构能明确职能部门间的输入-输出(供应商-客户)关系。- 在流程层面上,组织架构能明确流程中的各个步骤应该由哪个部门承担。
  - 在岗位/员工层面上,组织架构能明确个人和团队的职责及相应的工作环境。让我们通过一系列的步骤,围绕绩效的三个层面,来构建有效的组织架构。设计组织架构步骤1:明确业务战略。组织架构应当促进组织战略目标的达成。一个没有战略的组织,采用什么样的组织架构都无关紧要。
  影响组织战略的一系列决策包括提供什么产品和服务,目标客户和市场是什么,识别竞争优势,确定资源配置的优先次序。一旦这些决策确立了方向,管理层就可以着手设计一个有助于组织朝此方向前进的架构。步骤2:记录并分析现行的(”IS”)组织架构。使用职能关系图,呈现当前组织各部门之间的输入和输出。
  识别部门间的“断点”(缺失、冗余或不合理的关联),特别是那些影响组织能力(达成战略目标的能力)的“断点”。例如,一家小型电信公司的管理层认为,快速推出新产品是其潜在竞争优势之一。然而,在绘制当前的(“IS”)职能部门关系图时,他们才发现,在职能关系图中看不到一系列能够达成高效研发和快速推出新产品的关系(流程)。
  此外,近期的成本削减措施令产品研发部元气大伤。这样的组织架构如何能够确保战略目标的达成?步骤3:记录并分析流程现状(”IS”)。借助流程图和跨职能流程团队,呈现出对组织战略影响最大的流程的关系图(基本流程、支持性流程和管理流程)。标注其中任何削弱(或将来可能削弱)企业竞争力的“断点”。
  例如:一家航空公司的高管层决定进一步挖掘公司现有的竞争优势:按照客户的独特需求提供深度定制的产品。于是团队绘制了一个流程关系图,重点呈现将客户需求融入到产品的流程。流程关系图清晰地呈现出现有流程存在多处重大的“断点”,这些断点带来的麻烦是客户迷惑不解,交付延误,利润空间过小甚至赔钱。
  步骤4:改进流程并设定衡量节点和绩效指标(“SHOULD”)。使用流程图模板,依据步骤3呈现出的关键流程,重新设计新流程。新流程“SHOULD”务必去除“IS”流程图中发现的“断点”。随后建立一套流程衡量方法,在这一步,你可能需要设计新流程“SHOULD”的子流程和支持性流程。
  步骤5:设计组织架构图。在“SHOULD”流程图的基础上,确定最合理的部门组合与汇报关系。其目标是新划定的职能部门的边界能够使流程的效率和效能最大化。选择什么样的组织架构需遵循以下三个标准,这样的组织架构才能最好地服务于流程,实现组织战略目标:- 最大化产品和服务的质量;- 最大程度地响应客户需求(灵活性最大化,用时最短);- 效率最大化(返工率最低,成本最低)。
  步骤6:设计职能职责模型。定义组织各个职能部门(新组织架构图上的各个小方框)的产出和目标。这些职能职责模型应当来源于职能关系图中的产出以及关键流程的产出和目标。它们应当足够详细地描述各职能部门的职责,从而:- 全面、透彻地呈现组织内每个职能部门的角色。
  - 确保各职能部门的产出项无重叠。- 确保所有流程的产出和衡量均在本步骤中对应的职能部门的职责中得到反映。- 为设计关键岗位模型(步骤7)奠定坚实的基础。步骤7:设计关键岗位模型。识别新的组织架构中每个工作岗位的产出和目标。如果新的组织架构中需要增添岗位,或者某些岗位需要增加新的职责,此时岗位模型就显得尤为重要。
  只有通过岗位模型,才能将新组织架构的要求传达到员工。步骤8:为关键岗位配置员工绩效系统。许多组织架构重组之所以失败,并不是由于组织架构图存在缺陷。重组失败的原因,要么在于影响了流程的绩效,要么在于新的组织架构未能在实际工作环境中获得员工绩效系统的支撑。
  员工绩效系统涵盖了各工作岗位任职者的资格、技能和知识,以及他们的工作环境。管理者用各种方法为新组织架构营造环境,包括向员工传达绩效说明(即岗位的产出和目标);为员工提供支持(明确的输入项、提供必要的资源);构建奖励机制鼓励员工达成目标;定期提供绩效反馈。
  步骤9:建立管理流程。新的组织架构一旦在组织层面,流程层面和岗位/员工层面上得以确立,就需要对整个系统进行管理。实施新的组织架构的管理流程包括:- 设定目标- 绩效管理- 资源配置- “空白地带”的管理- 员工绩效管理系统。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

本文链接:http://www.we978.com/zzyx/5659.html